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崔雪芹 發布時間:2020-6-5
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由保爾森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組織實施的“中國水鳥及棲息地數據庫項目”核心成果“愛觀鳥(iBirding)1.0平臺”在線發布,“愛觀鳥大賽2020”同時啟動。
“愛觀鳥”(iBirding)1.0平臺包括手機APP、數據庫網站、鳥類識別小程序、典型候鳥遷徙路線可視化系統四個部分,已有196種水鳥26萬余條觀鳥記錄、88萬余張照片用于鳥類識別數據訓練。基于該平臺,項目團隊確定了沿海11省128塊重要水鳥棲息地,跟蹤評估了61塊水鳥棲息地變化趨勢。上述成果將為中國沿海濕地與水鳥科學研究和保護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負責人郭華東指出,大數據是當今的戰略高地,是新型戰略資源,地球大數據專項構建了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云服務”平臺,具備超級計算和海量數據存儲能力、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正在并將持續為科學家及公眾開展基礎及應用研究提供平臺。“愛觀鳥1.0”是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協作創新的成果,是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自然保護的成功案例。
國際知名自然保護人士、BoboLink食米鳥基金會主席溫迪·保爾森(Wendy Paulson)強調,候鳥遷徙是沒有國界的自然景觀,她很高興看到“愛觀鳥”團隊與美國康奈爾大學eBird項目在數據庫與APP開發方面的密切合作,特別是數據結構與共享系統的合作將更好地服務于雙邊及全球的自然與環境保護決策。
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創始人、榮譽會長牛根生指出:“知之深才能愛之切”,“愛觀鳥”只要解決讓人們知道的事,就能順理成章地解決讓人們愛護的事。他認為,“愛觀鳥”將有助于推動水鳥保護由政府主導到公眾參與的轉變,并為科學家提供“千里眼”與“順風耳”。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于秀波系統介紹了研究成果,他強調,“愛觀鳥”平臺是針對保護地管理者、觀鳥達人和攝影愛好者的需求所開發的數據管理與分享平臺。通過倡導“愛觀鳥、愛自然、愛科學”理念,促進自然教育與公民科學發展,激發公眾參與自然保護。
活動主辦方宣布啟動“愛觀鳥大賽2020”。該大賽將應用“愛觀鳥”平臺,以濕地與水鳥為主題,設立觀鳥達人、攝影精品、自然筆記三類獎項,將于2021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公布獲獎者,期待各位觀鳥愛好者積極參與。
據悉,“中國水鳥及棲息地數據庫”項目由保爾森基金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共同組織實施,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軟件研究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等聯合執行。
2014年2月26日,保爾森基金會、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北京共同簽署合作協議,啟動濱海濕地保護管理戰略研究項目(簡稱“中國濱海濕地藍圖項目”。
“中國水鳥及棲息地數據庫項目”作為“中國濱海濕地藍圖項目”的延續,于2018年6月正式啟動,將于2020年6月底結束。
新聞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6/440986.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