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en Mingxing (陳明星), Zhang Wenzhong (張文忠), Lu Dadao (陸大道). Examining spatial pattern and location choice of affordable housing in Beijing, China: Developing a workable assessment framework. Urban Studies, 2014, Doi: 10.1177/0042098014542133(SSCI)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人口不斷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在京、滬等特大城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但是當前對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追求建設數量而忽視空間合理性,缺少空間規劃與設計,導致就業與居住的空間錯位現象,增加了城市交通的通勤時間和流量,進一步加劇了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針對這一現象,本文選取北京作為典型案例城市,首先回顧了北京市保障房制度改革的三個階段:計劃經濟體制下福利導向的集體住房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住房市場化改革時期、市場化住房與保障性住房雙軌發展新時期,設計了保障性住房區位選擇的概念框架,提出了保障房的條件假設,隨著保障房建設數量增加,在空間上應趨于擴散,并且在中心城區到城市邊緣逐漸呈現均衡分布。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可操作的空間均衡評估方法,采用NNR、AAD和CDR三個定量指標,實證分析了1999-2012年間北京市六環以內區域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空間布局,繪制了保障房空間分布的洛倫茲曲線,總體呈現明顯集聚特征,距城市中心的平均距離持續增長,主體建設位于距城市中心15km-20km范圍的城市邊緣區,中低收入家庭在保障房位置選擇上缺乏足夠參與規劃或主動選擇的權利。本文認為保障性住房不僅是蓋房子,也不是單純的經濟或融資問題,而是要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適宜居住的、有相應社會公共服務的、促進社會公平的、空間分布合理的和諧社區,北京市未來需要充分考慮中低收入家庭的實際需求,引導保障性住房合理布局,提高城市和諧、宜居、可持續發展水平。
論文鏈接:http://usj.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4/07/16/0042098014542133
2. Mingxing Chen (陳明星), Chao Ye. Differences in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Ningbo, China. Sustainability, 2014, 6(4), 1848-1867; Doi:10.3390/su6041848(SSCI)
在中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沿海地區成為城市化的重要區域,近些年來沿海地區的城市化與居民點擴展及其土地利用變化引起了廣泛關注。一般將城鄉居民點當成均一整體研究,或者就城鎮或農村居民點單獨開展分析,直接針對兩者開展對比研究的較少。本文應用GIS分析和景觀生態定量分析方法,以寧波市象山港區域為例,通過不同時期的高精度遙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區域內城鄉居民點的顯著地異質性特點,城鎮居民點以原地快速擴展為主,也有飛地型擴展分布,而農村居民點則是分散式特點,單個居民點平均規模減小。城鎮居民點擴展的主要用地來源是灌溉農地、鄉村居民點、特殊用地、鹽田和沿海灘涂,近幾年來圍海造地也成為重要來源之一;農村居民點擴展的主要用地來源是灌溉農地、林地、園地和望天田等;城鄉居民點擴展對農業用地占用最為顯著。從擴展的驅動力來看,城鎮居民點主要體現在自上而下的驅動,地方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政府規劃、大工程項目、新區建設以及地方政府間競爭關系等因素;而農村居民點更多體現在自下而上的驅動,主要是個體行為選擇以及村集體組織經濟活動,例如村集體經濟、人口增加、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攀比性消費的心理因素等。由于城鄉居民點擴展空間形態的差異及其驅動力的不同,未來對城鄉居民點擴展的治理需要考慮采取差異化的政策手段。
論文鏈接:http://www.mdpi.com/2071-1050/6/4/1848/htm
3. Chao Ye, Mingxing Chen*(陳明星), Ruishan Chen, Zhiwei Guo. Multi-scalar separations: Land use and production of space in Xianlin, a university town in Nanjing, China.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42:264-272. Doi:10.1016/j. habitatint.2014.01.005(SSCI)
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之一就是大學城現象涌現,同時大學城也是一類非常特殊的城鎮居民點類型,城市化、土地利用政策與大學城的快速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當前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采取實證主義理路,本文試圖引入和運用新馬克思主義城市學派的空間的生產理論和社會空間辯證法,解析大學城空間的生產過程和機制。以南京仙林大學城為典型案例,分析表明了中國大學城存在著多重的時空割裂:在時間上表現為割裂了新老校區之間、師生通勤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寒暑假使得大學城成為“空巢”,底層勞動者時間破碎化;在空間上表現為校園內部、大學之間、大學與城、“市”與“民”之間的割裂。政府部門在土地資源分配與使用上掌握話語權,大學城內大學之間往往關注爭取更多土地資源,而忽視公共服務設施的協同建設,新校區規劃也大多“迎合”圖大圖新的理念,卻普遍的對居住和工作或生活在大學城的主體——師生以及低收入階層有意無意的忽視,這也是導致大學城存在多重時空割裂的主要原因。
論文鏈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739751400006X